2025年11月

摘要

中国邮轮产业正进入从“被动参与”到“自主构建产业生态”的关键阶段。全球邮轮市场在经历疫情打击后快速复苏,2023年全球载客量达 3170 万人次,比 2019 年增长 6.8%,但亚洲仍处于恢复期 。大型邮轮企业仍由嘉年华集团、皇家加勒比集团等巨头主导,嘉年华在 2024 年占全球客运量 41.5%,皇家加勒比约 27% 。中国市场恢复势头迅猛,上海等母港 2024 年接待乘客超过 200 万人次,国家政策支持和本土制造突破使其具备成为亚洲最大邮轮市场的潜力 。本报告系统分析全球格局、国内发展历程、关键事件、产业链图谱、政策与资本动向以及未来趋势与挑战,为政府部门、企业和投资者提供决策参考。

一、全球邮轮产业概况

  1. 市场规模与增长
    • 复苏速度:国际邮轮协会(CLIA)统计,2023 年全球邮轮乘客量为 3170 万人次,比 2019 年增长 6.8% 。疫情后,乘客量预计从 2023 年的 107% 恢复至 2027 年近 4000 万人次 。
    • 区域差异:2023 年亚洲客运量约 230 万人次,较 2019 年下降 37.7% 。因中国 2023 年底才恢复国际邮轮,亚洲复苏滞后,但前景看好。
  2. 主要参与者

企业 全球客运份额 说明
嘉年华集团(Carnival Corp) 41.5% 拥有嘉年华、歌诗达等多个品牌,收入占比 36%
皇家加勒比集团(Royal Caribbean Group) 27% 旗下皇家加勒比、名人邮轮,收入占比约 24.8%
挪威邮轮控股(NCLH) 9.4% 收入占比 14.1%
地中海邮轮(MSC Cruises) 10% 收入占比 7.3%
其他(维京邮轮、迪士尼邮轮、TUI 等) <5% 主攻高端或区域市场

  1. 疫情前后差异
    • 需求冲击:2019 年至 2020 年全球邮轮乘客量骤减逾 80%。2023 年后,欧美市场快速恢复,亚洲因防疫政策谨慎复航。
    • 政策演变:各国陆续推出疫苗接种证明、健康码等,国际邮轮逐步恢复航线。中国在 2023 年 9 月恢复国际邮轮,2024 年 5 月全面放开外籍游客团体免签政策,为市场增长奠定基础 。

二、中国邮轮产业发展历程与现状

  1. 市场恢复与规模
    • 乘客量:2024 年中国母港共接待旅客超过 200 万人次 ,其中上海港 2024 年上半年完成 90 个国际航次、84 万人次;市场预计 2025 年全面恢复至 2019 年水平 。随着赴华旅游签证政策放宽,2025 年一季度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码头处理航次 78 趟、旅客超过 48 万人次,其中近 3 万名国际游客,较 2019 年同期增长 7.7% 。
    • 船舶运营表现:国内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自 2024 年 1 月商业首航起至 2025 年 1 月完成 87 个航次,累计服务旅客超 30 万人次,客源满意度超过 95% 。其市场占有率在 2024 年达到 40%,带动船票预售持续至 9 月 。
    • 国际公司复航:皇家加勒比和地中海邮轮等国际品牌于 2024 年全面恢复在华运营,部署旗舰邮轮至上海和深圳,旺季航次提前一个月售罄 。
    • 发展潜力:根据上海社会科学院报告,预计到 2035 年中国邮轮市场每年接待 420 万境外游客,经济总产出达到 5317 亿元人民币 。
  2. 港口和基础设施建设
    • 吴淞口国际邮轮港:规划到 2025 年迎接 300 艘邮轮、游客 270 万人次,建设邮轮运营总部和配套商业,计划投资 30 亿元提升设施 。2025 年 6 月 24 日,三个邮轮同日靠泊,单日客流达 2.2 万人次,创历史纪录 。
    • 天津、厦门等其他港口:天津国际邮轮母港 2024 年处理 105 次国际航次、35.74 万人次,2025 年上半年预计达 90 次 ;厦门实施“分散查验”和二维码快速登离等措施,缩短旅客通关时间 。
  3. 本土邮轮制造与运营
    • 造船突破:2023 年 11 月,长 323.6 米、总吨位 13.55 万吨的“爱达·魔都号”交付,标志中国掌握大型邮轮建造能力 。该船拥有 2125 间客舱、22 个餐饮娱乐区域,可容纳 5246 名游客 。2025 年 4 月,中国第二艘大型邮轮“爱达·远航城”(Adora Flora City)完成出坞,整体完工率近 70%,由中国团队主导建造,内装更富科技和岭南文化特色 。2025 年 8 月该船首台发电机成功并网,为年底交付奠定基础 。
    • 运营公司:中远海运邮轮、招商维京、爱达邮轮等企业发展壮大。爱达邮轮自 2018 年成立后吸纳国际人才、建立完善运营体系,经营爱达·魔都号和爱达·地中海号,市场份额持续提升 。

三、本土化进程关键节点与代表事件

时间 关键事件 影响
2013–2016 中国邮轮市场“黄金时期”,年均增长超过 70%,奠定消费基础 为后续产业链投资提供信心
2017 《推进邮轮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明确支持邮轮建造、运营和产业链发展 政策框架成型
2023年9月 中国恢复国际邮轮靠泊,21 艘邮轮复航;爱达·魔都号下水 市场重启,带动供应链复工
2024年1月1日 爱达·魔都号商业首航 标志国产大型邮轮正式服务市场
2024年5月15日 外国旅游团乘坐邮轮入境免签政策在 13 个港口实施,可停留 15 天 提升入境便利度,带动国际游客增长
2024年6月1日 《国际邮轮补给监管办法》实施,明确药品、免税烟酒等补给渠道和通关便利措施 建立规范透明的补给体系
2024年10月26日 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命名为“爱达·远航城”并完成船体集成 62% 本土建造能力持续提升
2025年4月27日 “爱达·远航城”出坞完成,整体进度约 70%,由中国团队主持建造,内饰突出中国文化 自主设计制造能力进一步提高
2025年6月24日 吴淞口港单日接待客流 2.2 万人次,年内计划靠泊邮轮 230 艘 显示港口服务能力持续增强
2035 年预测 中国邮轮市场每年迎接 420 万国际游客,经济总产出 5317 亿元 展望产业长期发展空间

四、产业链图谱(制造—设计—运营—港口—服务)

中国邮轮产业链由上游设计与造船、中游运营和港口服务、下游旅游服务及供应链配套构成。以下为各环节本土化的主要进展:

  1. 上游:研发设计与制造
    • 研发设计:中国船舶集团与意大利芬坎蒂尼成立合资公司 CSSC‑Fincantieri,提供全套大型邮轮设计与项目管理服务 。CCTD 在上海打造涵盖研发、设计、总装、供应链和运营的全产业集群 。
    • 建造能力:上海外高桥造船已具备制造大型邮轮的核心技术,从钢板切割、模块建造到总装调试实现国产化;第二艘邮轮完全由中国团队主导设计建造 。
    • 内装和材料:CCTD 全资收购德国邮轮内装公司 R&M,并成立 R&M Cruise Interior Technologies (Shanghai) Co., Ltd.,成为国内首家可以独立完成大型邮轮公共区域内装的总包商 。该公司强调材料需更轻、更环保以适应船舶要求 。
  2. 中游:运营公司与航线
    • 本土运营商:中远海运邮轮、招商维京和爱达邮轮逐步形成规模,吸收国际航运管理人才并引入先进管理体系 。爱达邮轮经营爱达·魔都号和爱达·地中海号,计划 2025 年运营 170 条国际航线 。
    • 航线布局:国内邮轮公司积极开拓环太平洋及“海上丝绸之路”航线,如上海—福冈—济州、天津—仁川—长崎等,逐步建立多母港运营格局。
  3. 港口建设与服务体系
    • 港口集群:中国拥有天津、上海、广州、厦门、三亚、青岛、深圳等 13 个邮轮口岸;各港口积极提升硬件设施与智慧服务。 。
    • 智能化服务:上海吴淞口港通过人工智能语言助手、移动支付、中文—多语种服务站等便利措施,为外籍旅客提供快速通关与服务 ;厦门口岸推出二维码通关,允许游客分批通关,提高效率 。
  4. 下游:供应链配套与旅游服务
    • 物资补给:2024 年实施的新规明确补给材料的来源与监管机制,进口补给免征关税配额,企业可通过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提交电子资料,提高补给效率 。
    • 旅游与消费服务:签证便利和移动支付接入让游客在岸上消费更便捷 ;文旅部门与地方政府开发港口周边主题旅游和购物路线。

图表建议:可绘制产业链示意图,显示各环节主要企业及关联关系;使用网络图或桑基图表达上下游关系。

五、政策环境与资本动向

  1. 政策支持
    • 签证与通关:国家移民管理局自 2024 年 5 月 15 日起对乘坐邮轮的外国旅游团实施 15 天免签政策,要求团员在同一邮轮上并停留在允许区域内 。政策覆盖天津、上海、广州等 13 个口岸,并允许团体在多个城市间游览。 。
    • 补给与物流:2024 年 6 月 1 日生效的《国际邮轮补给监管办法》首次明确药品、医疗设备、免税烟酒等补给渠道,提供电子化申报、出口退税等便利措施 。
    • 行业规划:工信部 2025 年发布《船舶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参考指南》,提出“155N”战略:构建现代船舶制造体系,以数据、网络、标识、平台、安全为五大基础保障,打造设计、制造、供应链等多场景应用 。这为邮轮建造的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提供技术路线。
  2. 资本与投资
    • 基础设施投入:上海吴淞口邮轮港计划 2025 年前投资约 30 亿元人民币用于码头扩建、运营总部与商业设施建设 。
    • 企业并购与合作:CCTD 全资收购德国 R&M 内装公司,整合国际设计资源 ;与芬坎蒂尼合资成立设计公司 ,在船体设计和项目管理方面提升本土能力。
    • 产业基金与金融支持:地方政府鼓励设立邮轮产业投资基金,支持核心装备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发展;银行提供船舶建造贷款和出口信用保险等金融工具。
    • 国际资本动态:国际邮轮巨头重新部署中国市场,皇家加勒比 Spectrum of the Seas 和 MSC Bellissima 等大型船舶在上海和深圳运营 ;外资公司对中国市场增长保持高度关注。

六、趋势判断与策略建议

  1. 行业趋势
    • 持续扩容与本土化:全球邮轮载客量预计到 2027 年达 3950 万人次 ,亚洲尤其是中国将成为增长主要来源。随着第二艘、第三艘国产大型邮轮建造,未来十年有望形成系列化生产能力。
    • 供应链国产化加速:CCTD 收购 R&M 并建设上海配套产业群,标志内装与材料国产化迈出关键一步;未来将吸引更多设备及零部件供应商在国内布局,形成本土供应链体系 。
    • 智能化与绿色转型:5G 智能船舶、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将在船舶设计、航行运营、客户服务等方面普及。爱达·魔都号已成为全球首艘 5G 智能邮轮 。工信部发布的“155N”计划推动船舶制造全链条数字化 。
    • 市场需求升级:中国乘客更加注重个性化体验和文化特色;高端邮轮和主题航线需求增长,敦煌丝路、国潮文化等主题可能成为卖点。
  2. 主要挑战
    • 市场波动与价格战:经济增速放缓、消费信心不足导致市场存在价格战隐患。南华早报指出,疫情后中国邮轮市场恢复迅速但面临经济减速、供应过剩及低价竞争的压力。
    • 核心技术自主化:发动机、动力系统、高端导航等核心设备仍依赖进口。需加强技术研发和国际合作,并通过供应链升级降低成本和风险。
    • 人才与服务能力:专业设计师、海乘人员、供应链管理人才短缺;需加强产教融合与国际培训。
    • 国际政治与航运政策风险:全球贸易摩擦、港口费用调整等可能影响航线布局和外资邮轮运营决策。
  3. 策略建议

    1. 加强制度保障与政策协同:完善邮轮产业长期规划,将邮轮建造纳入国家先进制造业布局,持续优化签证、海关、税收等政策;推动各沿海城市合作,共建多母港网络。
    2. 推动产业链集聚与自主创新:依托上海、广州等基地,引导国内配套企业参与船舶设备、内装材料和数字化系统研发,建设邮轮产业园和供应链基地;支持国企与民企、外企开展联合研发和并购,提升自主设计制造水平。
    3. 升级产品与服务体验:开发符合中国文化特色的邮轮主题(如中医养生、国风演艺等),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定制化服务;提升岸上旅游线路与商业配套,形成“海上+岸上”全链条体验。
    4. 培养人才与国际合作:设立邮轮产业人才培训基地,与国际邮轮公司合作培养管理与技术人才;开展国际交流,提高服务标准和安全管理水平。
    5. 加强风险管理与绿色发展:推动船舶采用LNG、氢燃料等清洁能源,制定碳排放标准;加强市场监测和预警体系,防止价格战和过度投资;注重游客安全与卫生管理,提升行业韧性。

结论与展望

中国邮轮产业已从疫情冲击中强劲复苏,并通过自主建造大型邮轮、完善政策体系和加速供应链国产化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全球邮轮市场整体向好,而中国凭借巨大消费潜力、政策支持和制造能力正成为下一波增长引擎。未来十年,通过继续推进技术创新、产业链集聚和多元化服务,中国有望实现从“邮轮大国”向“邮轮强国”的跨越,为国际邮轮业带来新的机遇和竞争格局。